首页
产品
测评
新闻
下载
关于QAT
经销商登录>

新闻

2010-06-01

昆河音响亮相慕尼黑展

经过一年的努力,昆河音响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水晶系列CD 520、功放820;音响950及引导世界潮流的音乐服务器——MS1。昆河音响产品以其优美的音质、优雅的外观、细腻的手感和便捷的操作,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尤其是对新推出的音乐服务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水晶系列的设计理念符合昆河音响公司质量至上的要求,源自于“隐”的设计理念最终体现出了该系列产品的内敛、精致。通过设计和工艺的完美结合使得产品外观件之间的配合达到了更加整体的完美效果。厂家也希望这个系列的产品让用户在得到完美音乐享受的同时,能体验到产品细腻的手感和便捷的操作。
    水晶系列的特殊性还来自于材料和加工的完美结合,人造水晶和铝合金的材料搭配使用了高精密的CNC加工工艺。不同质感的高质量黑灰色材料,精细的斜切边角处理方式,共同组成了水晶系列产品非常完整的整体形态和巧妙别致的细节语言。该系列产品充分体现了QAT品牌追求“品质”、“艺术”和“科技”完美结合的理念。
    在声音表现方面,水晶系列更是达到了极高的性价比。
    从数码技术开始改变人们生活的那一刻起,科技前进的步伐就注定不会停歇。三十年前CD的诞生可以视为电声科技的划时代事件,在当今的条件下,我们可以预见其或将还会继续活跃一段时间。主观上的审美情绪固然是一个原因,网络时代兴起的MP3文化也确实与传统的Hi-Fi理念相去甚远,这或许是发烧音响自身“抵御”数码科技冲击的先天因素。不过,在大环境影响下,音响行业不可能充耳不闻、固步自封。在新的技术、新的环境、新型消费者消费习惯都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的今天,发烧音响做出改变,取得进步就已经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数码音乐作为主流的今天,新型播放器与CD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QAT投下大量资金与时间,推出首部Hi-End级音乐服务器(Music Server)MS1,并搭配音响界首次出现、具有互动功能的7英寸触摸全彩色遥控板(Remote Pad)RP1。
    QAT认为,新型数码音乐播放器不只是数据储存和读取方式的改变,声音也将带来革命性的进步。QAT的音乐服务器MS1不同于普通的数字播放机,除了可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功能外,更实在所有的细节上为音响发烧友而考虑和设计。利用自主开发的操作与播放系统,把数码数据传送至最佳的DAC,让使用者获得在其他昂贵的CD播放机上难以得到的声效。
    按照预设程序,QAT MS1会将CD撷取成FLAC无损失压缩格式,采用基于EAC原理的AccurateRip Technology技术,在rip过程中经过反复读取、纠错、重读、排序等等,所以最终获得的数码信息反而可能比CD更好。当然,QAT 音乐服务器更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播放规格更高的音乐数据,MS1恰恰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它支持播放PCM、WAV、APE、FLAC等无压缩或无损压缩格式,最高能对应192kHz/32Bit的音源。MS1的升频与解码芯片都采用Analog-Devices产品,配合QAT工程师自行开发的控制软件,以获得最佳声音表现。
    MS1还配备了一个便携型的7英寸全彩色触摸遥控板(Remote Pad)RP1。这种创新的操控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遥控器操作。QAT对其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独立开发的操作系统,完美实现主机与遥控板的互动功能。
    由于CD资料的撷取或外部数码音乐资料的输入都在主机MS1上进行,在RP1和MS1之间传输的只是控制信号而非音乐数据,所以丝毫不影响MS1的声音表现。使用WiFi传输,使得在房间里的任一个角落都能对MS1进行操控。同时,考虑到操作的简便,RP1以图形显示为界面,人性化用户控制接口结合传统按键,使操控异常简捷明了。
    RP1与主机MS1具有互动功能,能交换CD碟封面图片、曲目名称等信息,在RP1上就能看到目前主机的工作情况。这种操控方式和人性化设计在音响界尚属创新。RP1工作时间长达10个小时,足够日常欣赏音乐之用。
    RP1的外观设计稳健优雅,仅560克的质量保证舒适和轻松地持握。平时RP1还能作为数码相框使用,或者连接其它显示器,为家庭生活增添新的趣味。
    QAT音乐服务器的声音及操控表现定会让你屏息惊艳。
    另外,昆河音响新推出的音箱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加之时尚、现代感的优美外形,吸引了众多买家。

                                                                                                                                                                                          

                                                                                                  摘自《视听前线》2010年6月刊     84页至86页